大头
Table_bottom

标签云
Table_bottom

分类
Table_bottom

日历
八月
28293031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Table_bottom

评论
Table_bottom

留言
Table_bottom

微博
Table_bottom

热门文章
Table_bottom

随机文章
Table_bottom

豆瓣上谁关注这里
Table_bottom

链接
Table_bottom

搜索栏
Table_bottom

RSS
RSS Link
Table_bottom

功能
Table_bottom

页面
Table_bottom

计数器
480759
Table_bottom

访客统计
Table_bottom

存档
Table_bottom

围观透明咆哮体

loveisbug posted @ 2011年8月23日 00:49 in 书评 with tags 书托 瞬间之美 , 1819 阅读

透明在豆瓣上发了一篇《瞬间之美》的书评。原文如下:

侬真的是来翻译的吗?

作者说:“输入在书里找到的那些URL网址链接真的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...为了避 免这个讨厌的过程,我为书里面出现的所有网站...和其他参考资料建了一个存档。在书里你不会看到一个URL网址链接。”然后译者放了一个译注:“为了便 于读者查阅,本书以脚注形式给出了所有引用的链接地址。”
  
  --what the heck is this?你丫是翻译还是砸场子啊?
  
  基本上,这就是整本书的翻译基调。
  
  真的很想求求这位译者啊…人家作者是极简主义设计师有木有?人家一本书都在讲“少说废话只要给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就够”有木有?Flickr、 FaceBook、Yahoo…这些词条需要你脚注吗?你有没有动动脑子(或者哪怕动动脚趾头)想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读这本书啊?
  
  还一个一个给链接,你干脆把所有的链接都改成 “http://www.justfuckinggoogleit.com”会不会更make sense一点啊?
  
  最后的最后啊…先脚注了一个网站blah blah,最后来一句“在国内无法访问”…
  无法访问啊…
  无法访问你还脚注!!!注给谁看啊!!!
  
  还有啊,“conference”它不是“峰会”啊有木有!!!虽然“峰会”听着很牛逼,可是“summit”你怎么翻译啊!!!你们微软每年都要开金融行业峰会啊有木有!!!它是“conference”吗?
  
  再加上做得紧逼逼连个笔记都写不下的版面…啊啊~人家是讲设计的书啊!!!是讲设计啊!!!能不做得这么没有设计感吗?能吗!!!

译者向怡宁回复了。彬彬有礼,两条回复并在一起如下:

熊节老师好,我就是这本书的译者向怡宁。首先感谢您对这本书的评价,所谓“爱之者其心切”,这说明您希望它像你所想的那样完美无瑕。
  
不过有些地方我还是想解释一下哈。
  
这本书是2008年初翻译的,类似Flickr、FaceBook这样的脚注,未必如2011年的今天这么让人一看就明白。也许是我自己孤陋寡闻了,Flickr还就是在那时候我才开始接触的。
  
用户体验设计有一条标准就是“不要拿自己当用户的标准”。有些东西我们很清楚,但广大读者未必。更别说那些从没访问过facebook等网 站,或者想访问结果发现是个牛X的错误页面的读者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抹杀他们了解事实的权利您说是不是。这本书面向的群体不只是像您这样的业界专家,这就 是我脚注的基调。
  
另外有些人也许不像您那么喜欢just google it,他们可能遇到某个地方不了解,脑子里也知道可以just google it,但不一定无时不刻都坐在电脑旁边,或者随时能拿起手机just google it。过了几分钟也许他就没兴趣再敲键盘查询了,就just neglect it了。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,那么他不太明白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。而我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。
  
另外我不觉得这本书是极简主义的书,也没听说过作者Robert Hoekman, Jr. 是一位极简主义设计师,我just google了一下,这两个关键词不怎么同时出现。
  
这本书的版面我一拿到样书就觉得非常满意,简直爱不释手,没有紧逼逼的感觉啊,我不知道您说的设计感是指什么?
  
关于“conference”这个词,有峰会的意思,也有一般会议的意思。我记不清这本书里哪个地方用到这个词了,有时间我去查一下。如果用错了,我肯定第一个敦促图灵在下一次印刷时修改过来:)
  
再次向您致谢。

先脚注了一个网站blah blah,最后来一句“在国内无法访问”,这个确实存在,哈哈,我是想表示一下对某某的不满,原文应该写的是“因为大陆ZF的某些规定,目前在国内无法访 问”,意思是也许日后又开放了,那时候再来读这个脚注肯定会唏嘘一番吧~~ 不过可能图灵的编辑MM怕我被请去喝茶,帮我给改了-_-

然后透明回复:

致向怡宁兄,
  
  写这个书评之前考虑过一下,想咆哮体会不会让大家感到不快。不过转念一想,我的狂躁也算臭名昭著了,估计向兄和谢老师雅量高致,应该能包容。开罪之处,还望海涵。
  
  对于向兄的回复,有两点想说。第一,“有些人也许不像您那么喜欢just google it”这种情况,你想到了,我也想到了,作者也想到了。但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做了一个在线的列表,让读者不必做“输入在书里找到的那些URL网址链 接”这样“一件非常繁琐的事”同时又不损失找到他需要的资源的便利。对于作者这样一个颇有点自得的小心思,作为译者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给他体现出来,而不 是直接采用一种被作者否定的方式来做?比如说,顺便做一个中文的在线资源页面如何?
  
  第二,关于设计感这件事,只要把原书和译本拿在手里对比一下,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说译本这个版式做得很好。尤其是考虑到作者在讲他设计自己的 网站时还强调“留出足够的空间”,译本在这方面实在显得太小气了。当然这也不是你这一本书的问题。国产图书普遍页边距小,没有扉页,没有索引。据说是可以 省几张纸,可是既然彩印的成本都舍得了,何必那么在意那几张纸?
  
  这些东西,稍微说大一点,体现出一个“中国制造”的普遍问题:太重视成本,对细节重视不足。其实把细节做得更好,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更高的成本,只是需要更用心、更在意。在乎成本太久,就忘了对完美的追求,再加上这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,那就显得特别扎眼。

向怡宁的回复可以说是个收尾了:

嗯有道理,中文的在线资源页面这个主意我当初真没想到。
  
图灵现在对书籍的投入开始加大,这是每个喜欢和书打交道的人所乐意看到的。当然她还远没有达到完美,咱们这样与她经常打交道的人那是一定要出力地,责无旁贷~
  
其实对每件事都一样,有更高的要求是好事,这样大家才能进步。希望所有译者(当然包括我)、出版公司和熊兄共勉之:)

如此化解透明的咆哮体,实在高明。

你看,透明从一开始的“侬”、“丫”、“求求这位译者啊”、“你有没有动动脑子”等等,只一个回合就变成了“致向怡宁兄”、“向兄”。

“砸场子”(Cindy:我感觉lz是来砸场子的吧)也迅速变成探讨了。

向怡宁完美展示了面对批评、砸场,作者、译者们应该如何说、如何做。

反面教材是0bug肖舸和李刚。


登录 *


loading captcha image...
(输入验证码)
or Ctrl+Enter